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【諮商輔導組】114-1性別平等文章分享《性x心喊話--第二集》

🎤性x心喊話!陪你走過性與性別的心路歷程,聽見來自內心呼喊的真心話~🌟

《性x心喊話》為一系列有關性與性別的文章分享,邀請你一同關注與理解生活中性與性別的大小事,期望能陪伴彼此走在認識性別的路,帶來共鳴與多元的觀點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ℹ️性x心喊話第2️⃣

《異性戀霸權——為什麼我們(性別多元群體)會自然地避開在公開場合牽手?》

pic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💭 你有沒有這樣的瞬間?

跟伴侶走在街上,手想伸出去,但最後一秒卻縮了回來。

不是因為不愛,而是因為害怕。

害怕眼神、害怕耳語、害怕暴力。

對異性戀伴侶來說,牽手再自然不過!

但對我們性別多元群體,牽手卻常常是一場「公開冒險」!。

👀空間本身就是有偏見的!臺大畢恆達教授在《空間就是性別》一書中提醒我們:

👉「談論同性戀空間,其實凸顯的是異性戀空間存在的事實。」

換句話說,異性戀早就被默默寫進所有公共空間的規則裡。

他也指出:

「兩個男人如果敢在街上牽手,異性戀一定會說:他們為什麼要那麼『張揚』? 可是一男一女在街上擁抱,難道就不是在『炫耀』他們是異性戀嗎?」

就是這種「理所當然的雙標」,其實就是異性戀霸權在運作~

結果是什麼呢?我們一踏出家門,就開始自我審查:這裡能牽手嗎?這樣會不會太冒險?

📑研究怎麼說呢?

英國兩篇最新研究(Rohleder 等人)告訴我們:牽手這件小事,背後藏著巨大的心理壓力。

2023年研究:LGBTQ+受訪者提到五種經驗:

🔹 隨時警覺

🔹 習慣性收斂

🔹 伴侶之間的協商與爭執

🔹 安全的「家」 vs 危險的「公共場域」

🔹 社群身份交錯帶來的困境

2025年研究:聚焦男同志,深入心理層面。

受訪者說:即使理智上知道安全,身體還是會「本能收回手」。

牽手成了一種「內外恐同交錯」的糾結——外面有壓力,裡面也有羞恥。

❤️ 這不是我們的錯

這些退縮、恐懼,並不是因為我們「不勇敢」,而是因為整個社會還不夠安全。空間被異性戀霸權佔據,我們自然在行為上被迫收斂。但每一次我們努力握緊彼此的手,都是在挑戰這個結構。牽手不只是愛情的表達,也是平等的象徵。

💡 所以,當我們有一天能在街上自然地牽手,不必害怕—— 那不只是愛的勝利,更是社會的勝利。🌈✊

🌈 心理學的鼓勵

心理學家 Meyer(2003)在「少數群體壓力模型」中提醒我們:少數群體的焦慮、憂鬱,並不是因為個人脆弱,而是長期承受歧視壓力的結果。

👉 也就是說,當你在街上不敢牽手,那不是你的錯,而是社會的問題。

但心理學同時也指出:覺察與支持能帶來改變。

☘️ 覺察自己因為恐懼而退縮,並理解這是「社會化的結果」而非個人缺陷。

☘️ 找到安全的支持系統(朋友、伴侶、社群),在彼此陪伴中慢慢增強勇氣。

☘️ 允許自己慢慢來:也許今天在安全的公共場所只是多握10秒,或在人群少一點的街上試著牽手。這些小小的嘗試,都是重要的進步。

最重要的是:

💡 你值得被愛、值得被看見!

當我們牽起彼此的手,不只是對抗恐懼,也是在告訴這個世界:我們存在,而且我們的愛與任何人一樣真實。

#異性戀霸權 #牽手的勇氣 #LGBTQ平權 #空間就是性別 #QueerLove

撰文者/施銘光 Sai Nay Nay Win(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生)

圖片來源:撰文者Canva製作

參考書籍與文獻:
畢恆達(2001)。《空間就是性別》。台北:女書文化。
Rohleder, P., Ryan-Flood, R., & Walsh, J. (2023). Holding hands: LGBTQ people’s experiences of public displays of affection with their partner(s). Psychology & Sexuality, 14(3), 559–571.
Rohleder, P., & Walsh, J. (2025). Gay men’s experiences of holding hands in public: Psychosocial dilemmas and the discourse of homophobia. Psychoanalysis, Culture & Society, 30, 298–319.
Meyer, I. H. (2003). Prejudice, social stress, and mental health in lesbian, gay, and bisexual populations: Conceptual issues and research evidence. Psychological Bulletin, 129(5), 674–697.

瀏覽數:
登入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