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【諮商輔導組】114-1性別平等文章分享《性x心喊話--第一集》

性x心喊話!陪你走過性與性別的心路歷程,聽見來自內心呼喊的真心話~🌟

《性x心喊話》為臺科大諮輔組規劃,一系列有關性與性別的文章撰寫,邀請你一同關注與理解生活中性與性別的大小事,期望能陪伴彼此走在認識性別的路,帶來共鳴與多元的觀點。更多文章以及性平活動資訊,請洽臉書粉專《Love'n Peace台科大性別平等觀測站》,若有諮商及其他需求,歡迎至諮輔組網頁預約相關服務。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ℹ️性x心喊話第1️⃣

《身為同性戀的我為什麼討厭自己也厭惡其他同性戀?——淺談內化恐同》

性平文章圖片1
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有些同志會很討厭自己是同志的身分?

甚至,不只討厭自己,還會對其他同性戀抱有偏見,覺得「他們很娘」、「她們很假」、「我不想跟他/她們劃上等號」?

這裡想聊聊一個很殘酷、但真實存在的現象——內化恐同(Internalized Homophobia)。

☘️ 歧視的壓力,不只來自外面

心理健康研究發現,針對性的歧視、污名、攻擊和暴力,不只是社會問題,還會直接影響心理健康(Meyer, 2003)。

焦慮、憂鬱、自殺念頭、進食障礙、藥物濫用……這些都可能是長期承受「性少數壓力」的結果。

但最可怕的是,有些壓力不是外面的人加給你的,有可能是我們在社會的框架中給自己「貼標籤」導致的。

這,就是所謂的內化恐同。

☘️ 什麼是內化恐同?

簡單來說,就是同志把社會對同志的負面看法搬進自己的心裡。

它可能表現為:

🥀覺得自己的性傾向很丟臉

🥀不想跟同性戀的標籤產生任何關聯

🥀覺得同志之間的親密行為噁心

🥀看不起那些敢公開出櫃的人

美國心理學者 Newcomb(2010)指出,這些感受不只是單純「不喜歡自己」,而是一整套對「同志身份」的否定,甚至會蔓延到對其他同性戀的厭惡。

☘️ 為什麼會這樣呢?

心理學家 Lazarus 和 Folkman(1984)認為,社會上的恐同態度,早在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同志之前,就已經滲進我們的價值觀。

這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:

小時候聽到「娘娘腔很丟臉」、長大看見新聞或影視嘲笑同志……我們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把「恐同」學起來了~。

等到有一天,我們意識到自己會被同性吸引時,那些被灌輸的恐同想法,就會立刻轉向攻擊自己。

Thoits(1985)稱這種現象為「自我標籤化」也就是(self-labeling):

我們開始用社會眼光審視自己,並且認為自己就是那個「不正常的人」!。

☘️ 這對心理健康的影響

內化恐同,對心理健康的破壞非常深。

它會讓我們:

🥀不敢表達真實的情感

🥀時刻自我懷疑

🥀對親密關係充滿不安全感

🥀不信任自己的群體,甚至孤立自己

D’Augelli(2001)的研究指出,同志的身份發展過程,幾乎都會受到社會恐同的影響,從而讓內化恐同與身份認同的掙扎同時發生。

而這種自我攻擊,是許多同志長期焦慮與抑鬱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☘️ 該怎麼辦?

面對內化恐同,我們需要的不是責怪自己,而是先理解:

這不是你的錯!

這是社會長期的偏見在你心裡留下的痕跡!

我們可以慢慢的:

☀️認識內化恐同的概念,明白它是外在文化植入的結果

☀️與安全、支持你的人分享感受

☀️透過閱讀、心理諮商、支持團體,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

☀️慢慢允許自己接觸多元的同志樣貌,打破刻板印象!

☘️ 最後

如果你也是同志,卻發現自己對同志有偏見,請不要急著自責!

這是我們很多人共同的起點。

重要的是,你願意看見它、理解它,並且開始改變。

因為當我們能夠真正接納自己,也就更有力量去接納彼此。

而這,就是對抗內化恐同的開始。

撰文者/施銘光(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生)

圖片來源:運用Canva製作

參考文獻:

D’Augelli, A. R. (2001). Lesbian, Gay, and Bisexual Identities and Youth: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.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
Lazarus, R. S., & Folkman, S. (1984). Stress, Appraisal, and Coping. New York: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.

Meyer, I. H. (2003). Prejudice, social stress, and mental health in lesbian, gay, and bisexual populations: Conceptual issues and research evidence. Psychological Bulletin, 129(5), 674–697.

Newcomb, M. E., & Mustanski, B. (2010). Internalized Homophobia and Internaliz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: A Meta-Analytic Review.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, 30, 1019–1029.

Thoits, P. A. (1985). Self-Labeling Processes in Mental Illness: The Role of Emotional Deviance.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, 91, 221–249.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