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義:
|
又稱「異位性皮膚炎」,皮膚過敏只對過敏原產生發癢、紅腫、起疹子等反應。
|
種類:
|
|
導致皮膚過敏的原因:
|
- 藥物:例如盤尼西林、解痙劑,以及抗心律不整的藥物。這類問題通常在停要之後會消失。
- 食物:甲殼類海鮮、花生、蛋、魚、乳類、雞肉、芒果、荔枝、醬瓜、蜜餞。
- 化學物質:染髮劑、食物添加劑(如防腐劑)。
- 金屬:鎳、鉻、汞。
- 蚊蟲叮咬:蜜蜂、蜘蛛、蟑螂、蚊子、水母。
- 吸入性過敏原:動物毛屑、羽毛、棉花、花粉、煙霧、空氣污染。
- 物理性因素:天氣過熱、冷、水、壓力過大、運動、空氣污染。
- 感染:又分為細菌性、黴菌性、病毒性、寄生蟲感染。
- 心理因素:情緒不穩、緊張、憂鬱、疲勞。
- 內分泌:如甲狀腺功能異常、荷爾蒙。
- 遺傳因素:少數人有過敏性遺傳體質,比較容易引起過敏,有時還會合併過敏性鼻炎或氣喘。
- 其它:如癌症、白血病、腎臟病的病人。
|
特徵及症狀:
|
皮膚過敏的特徵是發癢,同時也可能會併有紅腫、乾屑、水泡,或結痂及滲出液化等症狀;偶爾可能會發生胸部緊繃、麻木、腫脹等症狀,當出現這些症狀時,必須立即就醫。
|
治療:
|
- 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,應儘量避開這些過敏原。
- 使用不含香料的香皂、沐浴乳及溫水清洗身體,並將冷毛巾敷在患部或塗上具有水溶性的乳霜或乳液,可減輕搔癢的程度。
- 抗組織氨劑可以緩解搔癢及腫脹症狀,但可能會導致嗜睡的現象。
|
※自我照護:
|
- 增加皮膚含水量,保持皮膚濕潤: 適度使用乳液有助於皮膚保持水份,可選擇無香精,低過敏性配方兼具保濕功用之產品,在洗澡後或感覺皮膚乾燥時塗抹。
- 避免接觸刺激物,以免病情惡化: 常見的過敏原或刺激性物質宜儘量少接觸。
- 減少皮膚受感染,常保皮膚健康: 當皮膚完整性受損時便易被細菌侵犯。將手指甲剪乾淨並改正搔抓習慣,可減少皮膚感染的機會。
- 紓解情緒壓力,有助於防止搔抓: 焦躁不安的心情,易使病情惡化。培養靜態娛樂休閒活動有助於安定情緒。
- 遵從醫師指示,提早恢復正常: 醫師會斟酌病情利弊調節藥物,應力尊醫囑,不要自作主張,以免延誤病情。
|